前言
2017年,刚成为首富不久的做出了一件意外之举:将旗下77家酒店地产以200亿元卖给富力,文旅地产项目以400亿元卖给融创。当时很多人嘲笑其“看不懂形式”,他却称中国自1998年房改后已发展约30年,接近饱和状态,此后供需关系会从“供不应求”转向“供大于求”,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。
如今再会回看,这位地产大佬说的话和做出的决策却显得极具前瞻性。
短短8年间,房地产市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当年看着就稳赚不赔的房产投资,如今却让越来越多手持多套房的家庭陷入这“4大麻烦”。
01 资产缩水,房产从财富变成负担
曾经闭眼买房都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。
全国平均房价在2021年7月达到每平方米11480元的历史高点后,便开始下降。
以超一线城市北京和深圳举例,截至2025年6月,两地主城区价格较峰值分别回落28.3%和42.1%,直接跌回2015-2016年的价格水平。廊坊、燕郊等环京区域更是惨烈,房价腰斩,跌幅高达58%。
这对手持多套房的家庭影响首当其冲,因为当房产逐渐脱离经济属性时,剩下的就是产品折旧贬值。
也就是说当下住宅正从“增值性资产”向“消耗性资产”转变。
如果按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每年2.5%的合理折旧率计算,200万房产每年账面价值就减少5万元。
持房时间越长,资产缩水越严重。
02 卖房难度加剧,二手房市场陷“困境”
多套房主还想着卖房“无痛止损”?现实可能更残酷。
截至2025年3月,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创下新纪录:重庆33.8万套、武汉19.6万套、广州17.2万套、北京13.4万套。
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二手房交易周期大幅拉长,如果我们细想其原因,无非就两个:
一方面是市场供应激增,另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。
当前大环境居民收入减少,让许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。而业主方面,心理预期与市场现实的落差也让交易陷入僵局。
对此我深有感触,因为笔者身边的一位朋友就认为当前房价已企稳止跌,现在降价出售就是亏,结果房子挂牌数月还是无人问津。
03 出租难,以租养贷模式崩塌
“以租养贷”这一模式也正在炒房客圈子内崩塌。
两大原因:
1,保障房供应增加和人口流动趋势逆转。2025年住建部目标新增保障房800万套,按户均60㎡计算,将分流约4800万㎡商品房需求,相当于202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的12.3%。
武汉2024年启动“保租房三年计划”,收购10万套商品房转化为保租房,收购价为市场价的85%,租金下浮20%。结果光谷片区商品房价格应声下跌15.7%。
2,2024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,意味着大城市人口红利消退。三四线城市的多套房群体更面临“有房租不出,租出不抵贷”的困境。
相关数据现实全国重点城市平均空置率已达22%,同时也在租金持续下滑。
04 持房成本攀升,税费压力加剧
当下多套房群体的持房成本正在不断的增加。
首当其中的就是房产税试点范围扩大,2025年5月,财政部与税务总局联合发布《关于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的通知》,将试点范围扩大至15个城市,包括北京、深圳、杭州等。
新政规定,家庭第二套及以上住宅,税率提高至0.8%-1.2%不等。
举个例子:一线城市的三口之家,手持两套以上房产总计400平方,单价2万。先扣除每人60平方的免征面积,如果按0.5%征收超出220平方的房产税需缴纳11000元/年,相当于每月900多元的固定支出,这还不包括物业费、取暖费等常规开支。
可能有人觉得能全款买得起400个平方房子的人也不差这些钱,但是对于贷款投资客来说,500万元房产对应的资金占用成本,按4%贷款利率计算就达20万元/年,如果房价不再有上涨趋势,这些持房成本就成为实实在在的负担。
结语
房地产市场已告别“普涨时代”,持有多套房产的家庭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。毕竟在这个新时代,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多少房子,而在于资产结构与抗风险能力。
这样来看王健林当年的选择,看起来颇具深意。
今日话题:王健林“预言成真”?手持2套房以上的家庭,或将面临“4大麻烦”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配资网哪个-沈阳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