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看央视财经《对话》,余承东聊鸿蒙的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。
不是因为他又说了什么“遥遥领先”,而是他提到一个关键节点:鸿蒙 5.0 设备突破 1000 万台,这条“生死线”,他们终于跨过去了。
图源:IT之家
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。为什么叫生死线?
因为操作系统跟手机销量不同,卖硬件靠一波广告、一个爆款机型就能冲量,但系统要跑通生态,没有用户体量根本没法活下去。1000 万,看似平常,对一个国产新系统来说,背后是生存与死亡的分水岭。
余承东话里有种“卸下大石头”的感觉。他回忆那几年,华为手机从一年 2 亿多台出货,掉到一年才 2000 多万。想象一下,过去一个月的量,撑到了一年。换任何公司,几乎就是灭顶之灾。
这时候再推系统?大多数人都觉得是笑话。但华为硬是咬牙干了。今天再回头看,“生死线”三个字就不是噱头,而是血淋淋的现实。
至于“遥遥领先”,他自己也说了,真正在产品发布会上讲过的次数其实很少。可因为有些点华为真的领先过,那句口头禅就被网友放大、解构,最后成了一个热词。说白了,这是一个品牌跟用户之间的默契。
我觉得余承东刻意把这个话题拿出来,是在传递一种态度:别再纠结表面的词了,更重要的是,华为经历了制裁六年,哪怕被打到谷底,也还是能在生态领域拼到今天。
这个“少说遥遥领先”,其实是要大家把注意力放在真正的突破上。
鸿蒙 5.0 过了 1000 万台门槛,说明它已经不是试水的“小圈子系统”,而是开始真正站稳的生态。而接下来要做的,不是光靠用户买账,而是要靠开发者跟上,把应用填充完整。
这点才是关键。余承东特别强调,要和应用开发伙伴一起攻坚。换句话说,鸿蒙想成为一条真正跑通的赛道,就必须形成“硬件—系统—应用”的闭环,而 1000 万只是起点。
在我看来,这背后有两个层次的意义:
第一,鸿蒙已经跨过了“不确定能不能活下去”的阶段,开始往“能不能活得好”迈进。
第二,华为用这种结果告诉外界:别再低估中国科技产业的整体合力。
所以这次对话,我读到的不是余承东的豪言,而是一种谨慎后的自信。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喊口号,而是把“生死线”三个字放在最前面。那是一种经历过绝境后的真实表达。
问题也留给大家:你觉得鸿蒙 5.0 过了 1000 万台后,还需要多长时间,才能和安卓、iOS 真正站在一个平面上?评论区聊聊,你的判断会是什么?
盛达优配-盛达优配官网-配资网哪个-沈阳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